新盛公司官网19728795768同步威科创板步入第六个开市周年:打造“硬科技”领域新高地,进入战略发展新阶段
2025年7月22日,标志着科创板开市六周年,这一平台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试点,见证了“科技—资本—产业”高质量循环的实践。从光峰科技首次鸣锣开市,到中芯国际、百济神州等千亿级龙头企业的崛起,再到科创成长层为早期企业搭建桥梁,科创板展现了其制度包容性、产业聚焦性和创新持续性,为全球注册制提供了“中国方案”。未来,科创板将继续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以制度型开放和科技金融融合为动力,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回顾:科创板彰显创新潜力
截至2025年7月18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达589家,总市值达8.45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7.82%。以“硬科技”为特征的科创板,聚集了一批致力于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的企业,成为观察中国创新力量成长的关键窗口。
从增量角度看,科创板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从2021年的1.82亿元增长至2.87亿元,增幅为57.69%;而沪市主板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从4.67亿元增长至5.99亿元,增幅仅为28.27%。这表明科创板企业在研发投入的增长动力上展现出显著优势,反映出其强烈的创新扩张意愿和潜力。
在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方面,近三年来科创板企业的这一比例均超过100%,而沪市主板企业不到5%,显示出科创板企业以研发为核心驱动力的发展特点。研发人员占比方面,科创板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始终显著高于沪市主板上市企业,科创板占比稳定在30%左右,而沪市主板则在13%上下。这表明科创板企业在人力配置上更侧重于研发团队建设,持续强化创新基础,与主板企业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科创板对研发人才投入的重视和坚持。
在企业特征方面,工信部培育的“专精特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的比例为35%,而在沪市主板上市公司中,“专精特新”企业的比例仅为5%。将参控股公司纳入统计后,沪市主板上市公司的“专精特新”企业比例上升至17%,但仍然远低于科创板的42%。这凸显了科创板对创新型、专业化企业的吸引力,强化了“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精准契合科技创新板块的使命,构建差异化创新生态。“含科量”不仅凸显了科创板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是其能否切实履行推动科技创新使命的关键指标。
政策层面:引入“前置工具”
作为注册制改革的先锋,科创板在资本市场制度改革中扮演着“试验田”的角色。在强调“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深化科创板改革的双重引导下,科创板将获得更强劲的政策扶持。
2025年6月18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陆家嘴论坛上宣布,将着力提升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以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切入点,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体系和产品服务集群。同时,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加强投融资综合改革和投资者权益保护,加快构建有利于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环境。
7月13日,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7号——预先审阅》(上证发〔2025〕87号),该指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该指引旨在提升审核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重点关注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特定科技型企业,明确允许此类企业在科创板IPO前,通过保荐人向上交所申请预先审阅。这一制度提供的是正式审核前的内部预沟通服务,不作为最终审核意见,且预审过程和文件不对外公开。
此次《指引》的发布,是上交所推动审核制度体系优化的重要步骤。从设立初期的“咨询沟通机制”到现在的“预先审阅机制”,监管逻辑已从“事后修正”转变为“事前指导”。与正式IPO审核相比,预先审阅虽然不是必经程序,但提供“正式级别”的专业问询服务,旨在降低信息披露成本、提高文件质量、减少审核不确定性,尤其适用于技术保密、战略布局等高度敏感的硬科技企业。
展望未来:战略配置的新起点
经过六年的发展,科创板已初步建立起与科技创新企业相匹配的制度体系和市场生态,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24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应提供高质量服务。科创板正是这一战略部署的关键平台,是金融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化依托和主力战场。
回顾A股市场,科技牛市的形成离不开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资金偏好的多重因素。从投资的角度审视,目前科创板的整体估值位于历史中位数以下。得益于北向资金的配置意愿增强以及相关ETF规模的稳定增长,市场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正逐渐上升。在改革措施持续深化、产业推动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科创板具备逐步形成独立走势的基础条件。中泰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徐驰指出,政策支持和产业突破的双重利好为科创板构建了中长期成长的坚实基础。当前时期既是制度改革的转折点,也可能是战略布局的起始阶段。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周期中,科创板有望成为投资者捕捉结构性机会的关键领域之一。
随着成长层的推出,我国资本市场层次结构更加完善,初步形成了“成长层—科创板/创业板—主板/其他板块”的明确企业成长路径,并建立了覆盖科创企业从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成长层的实施标志着科创板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此次改革带来了三个值得关注的领域:一是早期参与前沿技术产业化的机会,二是技术突破带来的估值重估红利,三是国家战略产业潜在的增长空间。
天风证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师吴开达表示,结合近期出台的“1+6”新政及配套规则,预计未来科创板改革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首先,提高灵活性和保密性,未来可能效仿香港交易所今年推出的“科企专线”;其次,上市标准多样化;第三,优化投资者结构,预计未来可能赋予资深投资者“上市顾问”的角色,参与企业技术路线评估,形成“投资—背书—监管”的闭环;第四,构建科技金融生态;第五,深化沪港合作与国际协同。利用沪港两地的优势,推动科创板与香港联合交易所《证券上市规则》第18C章规则相互认可。